题记:煮一杯酒。

        遥望石首山下一片葱郁繁茂的竹林,俨然在这宛若虎踞龙蟠气势的吞吐天地里,显得格外幽僻,竹林很静,仿佛落针可闻,但偏偏风摇梢动传来一阵临听四野阒静的宁然。

        这时“橐橐”的脚步声也渐渐趋于停下,那是一个很娟秀的人,精致的面容,让五官竟然雕琢如玉,不知道是谁捏造了这样的人,都可以不分拟态,英姿勃发,但一身尘俗的风霜仆仆看起来,犹如披上一层脆削的外衣,很轻很薄。但就是一个这样观来质朴却难掩满身洁雅气息的人,厚重的眉梢带着一丝淡淡且不沾染尘俗的忧愁,若不是竹林的清新淡雅,中和了一直堵在心中那里久久不能释然的隐忧,想必此刻停下来的,却是一瞥惊鸿来的洒脱。

        竹林因有人曾经涉足,被人为开辟出一条羊肠小径,但也杂草覆盖,许是因为天气晴朗,所以那股充斥在腹中很有雅量的馥郁之气,竟然促使着此人一路沉闷的烦躁,不禁鬼使神差的并驻足了下来。

        原来这位不曾失了颜色的人,却也听过暮鼓晨钟省醒来的禅绵空垠,也翻赴山川青空使之徒留下来的隐隐浩瀚,但往日性情还是痴傻晕呆,不禁微微恍惚的见到竹林之中,仿佛有人对酌下棋,依稀可辨一旁几人袒胸露体,披带素裹,服食酒石;唯有一块大濯石上盘腿坐着一位正襟危坐的人,他首束儒巾,一袭白衣似缚在石上一般,映来如勾如尘,但听“淙淙”如流水,拨动似青松抚山岚,原是那石上的人正抚琴操作,按弦而拨,弦上春雪融消,好不天籁之音。

        这大俗大雅一扫而过,突然飘来一阵酽浓的酒香,打破了这般幻境,让沉迷在其中的人突然就醒了过来。只见不远处一地土坡起伏的那里,竟悄然匿着一个人,一身粗陋的布衣,看起来似一名普通的农夫,但其手里的瓮盅却不平淡,相反极为素雅,他手执瓮盅环耳,架于一只炭炉之上,正煮着一瓮腾着云雾袅袅的酒。闻听说道:“能煮一杯酒,谈林而来,饮不尽世间聚散离合时的俗世沧桑,不知是否也曾如故!”

        此时到处弥漫着竹林的馨雅气息与浓郁并及的酒香,直到这一句颇为合时宜的话,娓娓如述的传至,听来还果真如此。

        “嗯…小辈姓楚,名唤作室晓,原来老伯是在这里醒酒,恕后辈打搅了!”这位恰恰踏入竹林被烟雾瘴气恍惚了神志,却因酒香逃脱危险而醒来的人,却是楚室晓,他感激在这清雅的竹林中煮酒的老人助他脱离钳制,不被幻境沉沦,所以开口恭敬的道谢。

        那位煮酒的人,是个胡须皆冉的老人,若不是背稍稍有点驼了,在这深山远悠的世界,不比那些啸野山林岂非神仙一般翩然出尘的人物逊色于多少,他仍旧充耳不闻世外之事,好似楚室晓突然闯入进来,根本就无光痛痒,只是挥手一摆,随性招了一招。

        楚室晓自从于小东林寺出来,内心深处的一股躁热涌动,不但烦恶,而且厌憎,虽然寺庙之中的晨初暮鼓压制了这股狂逆的气息,却似乎难以根除这种颤紊如战栗的病魅,如果这就是世人识得的“分燹一脉”才初露端倪,那么经过道余绰与昙无现的宗法比拼,而殃及池鱼,误中了副车,导致被伤灼了经脉,自己正处于一种癫痫并可以随时发狂的状态,一旦不稳或者遭到反噬,并是走火入魔的下场,所以道余绰本想留下他,打算慢慢凭佛法化解这种危难,但似乎他并不领情,直到途径这石首山,路过这一片葱郁的竹林,恰恰碰上这位孤逸不凡的老人温火煮酒,不但除去他身中的瘴气,而且那股填膺于胸浓烈到郁结的萧杀之气也随之烟消云散。

        老人沉默了片刻,揭开瓮盅,皱了皱眉,才懒懒的说道:“既然来了,不如喝一杯再走吧!”说罢随手扔出一只竹木筒杯,向楚室晓投掷而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