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剪一段倩影,娉婷袅娜,经历瞳孔的裁剪,让淡淡的浅笑,在一颦一笑间嫣然如花。闻听稀稀疏疏摇曳的松柏,把檐头错过的光阴荏苒,依旧梢头频动,不烦清徐。只见那位静好如缘分的少女,将思念的轻愁,徘徊在小径的幽深处。好似等待岁月老了,她的步调跟着时光的空匆在莅临的时刻变得也早已随着深远的心思不知去向。原来想要对邀成卓的执念,终是被搁置成脚下的一缕羁绊,触不到的可惜,也淡淡的萦绕在指尖,轻轻的一抚,并淡恬舒逸。

        ——如一腔痴念悄然点在眉心,不语也倾城,原来的她竟是这般的妙可譬喻,极是清华婉约。

        她就是名誉为“仙舞”的那个孤鹜若秋水长天,迥立忽惊顾的女子,“眉飞色舞,六月雪峰”这是名浔嚚信手拈来譬喻为一语双关的诗韵,一舞若吴歌西曲,极尽绚丽。仙舞本名“越映宛”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吴越女子,但经过残酷的世道淬历,她也变得逐渐冷漠,不为一笑很擅媚,作倾城般的显现工馋,只是觉得很困惑,疲倦的她想躺在草丛里,就此秉性作古,不问红尘的烦恼。她的步调很细碎,疏落的仿佛呢喃细语的倾述,聆听雅致的紧,若不是她还要去请教乐师弹筑的,恐怕此刻的恓惶也还停留不住着。

        筑乃本是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后来经历燕策与《易水歌》的流传,在北朝庚信的《思归铭》里撰述:“壮士一去,燕南有击筑之悲。”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曾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所以“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时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后来才衍变为十三弦。

        荆轲在易水之滨拜别了太子丹及诸位友人,临行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人先是附和,筑声经过指尖的洗礼,由“变徵之声”,淬炼的发出悲凉、凄婉的啸鸣,宜放厉声。后转而“复为羽声”,羽声相当,音调高亢,顿时慷慨激昂,飞扬而沉健,这种慷慨悲歌之举立时感染了后世,不禁为其悲歌一曲,来述说肝肠。

        越映宛就是这样一个很是伤情的女子,她见惯了世人的懦弱,所以很向往击筑而歌,弹起而贲发的任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乃为最终的奥义所在。若不是她身为女儿身,早也投身这座红尘恋栈的喧嚣里,为自己谋求一丝规劝的慰藉。当名浔嚚平淡的把她从流难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不过是经历另外一种折磨了。在这江陵城,也是奢华**,呕吐的她很是厌恶,但又不得不取悦谄媚,唯有这座沉淀心绪的湘东苑才稍稍有所寂静,抚平了凌乱种种的思绪。

        名浔嚚的追求,乃是宗族的羁累,他本来可以作一位洒脱的人,任性风流,但偏偏偏执执拗,要为他们谋一昧的福祉,殊不知暂时有栖身之所的报恩人,就是他们这一群茫然不知要何求,而浑浑噩噩度日的人。其实他们是有追求的,不过感染他们的是那位有着“宗师之寻”之称,却不勒令逼迫,是那么的令人崇敬,瞻仰,甚至效仿的人,所以无论是派遣,还是驱使,他们都毫无怨言,直至趋之若鹜。

        “唉!”越映宛款款深情的白了一眼,路过小径的通幽,叹了口气,然后走下河桥边上的崎岖石路,到达山脚的水流栖息之地。“若不是江陵朝堂的牵制,恐怕他早也拂袖而去吧!”她是这样不露假思的思虑着。

        韩铁燎此刻无欲无惧,他的控弦之技,不弓也能鸣镝,只见凭空中虚拿的五指若执箭镞,势沉力猛的射出,锐利成锋。铁铉横的一拳猛烈,似乎他的身躯徒增暴涨,庞大硕壮,强悍的如同巨人洪钟,声势举鼎,浩大而无匹。

        劲扬的手臂飞射似流矢,韩铁燎身轻若燕,凌空飞跃翔厉尖锐,显现的恰似一只扑勃的鹰隼,那备添厉势的一拳落空,随着苍鹰搏兔之势,铁铉横硬铸的肩膊被平掌拢指的一击致穿,暴起的血雾未尝一痛,就也随着偏首的避让,消散而不起明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