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些,杨震有些感慨的道:“在打通与中央的联络之后,为了弥补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不足的情况,我在向中央求援时候之所以宁可定着某些方面的压力,也再三要求不要那些肃反专家,就是担心有些事情会重新上演。》发展了,恐怕连生存都很难。”

        “今天在这里的是我最敬重的两位老首长,换了别人我可不敢说的这么明白。当着两位老首长,我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我今天说这些,只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这支从苦难中走出的军队,千万不要在重蹈苏联今日的覆辙。”

        “有些问题、有矛盾可以摆出来,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因为不同意见打倒一大片。不要因为已经天下太平了,就自己人整自己人。更不好将不同的意见,动不动就搞到什么路线斗争上去。”

        杨震这些话,说的很是有感而发。原来老抗联的政治工作基础,原本就远不如关内部队雄厚。各部队成分复杂,各级指挥员的背景也大不相同,很大一部分部队都是收编的山林队。

        而杨震带领的战俘出身的那些老底子,更是组成异常的复杂。不仅分为国共两大派系,就连**出身的战俘自己,也因为出身的部队不同,分为相当多的派系。这些人员来源和背景不同,相互极其不信任。

        少数中央军出身的人,看不起杂牌军出身的。同样杂牌军出身的人,对中央军出身的人也是异常的防范。自己内部都相互不信任,更何谈与**战俘相处融洽。之所以在突出日军细菌战基地之后,没有就地溃散。

        除了当时的形势,让这些人要想活下来只能牢牢的抱在一起之外。恐怕就是杨震这个将他们拯救出来的带头人,在拯救行动之中表现出来的声望。当时可以说,如果杨震牺牲,那么那支装备残缺、士气涣散,连必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的孤军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

        在最早与抗联四军残部合并之后,因为原本抗联的政治工作,相对关内那些经历过严格考验的老红军出身的部队就比较弱,组织也不像关内部队那么严密。再加上在开始阶段,抗联人员数量过少,其中的政工干部的数量更少。

        同时抗联也缺乏关内部队,那种长期形成的政治工作传统和工作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政治工作并未得到太大的改善。全靠杨震和郭邴勋两个真正的带头人,一点点的苦心经营才维持下来。很多事情,都是靠着杨震自身的威望硬生生的压制下来的。

        为了一点点的改变这支部队,将其真正的建设成为一支像红军一样,拥有拖不跨、打不烂的钢铁一样战斗意志的铁军。在缺乏合格政工干部的情况之下,杨震这个军事干部,可谓是煞费苦心。其难度并不比后世解放战争时期,改造那些起义部队容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