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震率部离开淮南根据地,向苏北疾进的几乎同一时间,因沿江日军封锁,渡江整整晚了半个月才渡江的军部以及主力,也在一月下旬日军沿江封锁缓解后,于苏南渡江,以强行军的速度向北转移,

        于二月六日,在苏中部队的掩护之下,顺利抵达盐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与杨震所率领的部队以及苏北部队汇合汇合,至二月六日,军部以及皖南部队主力抵达盐城,于一月一日正式开始的皖南部队北移行动宣告结束,

        此次转移,皖南部队以伤亡、失踪一千余人,团以上干部牺牲五人的代价,顺利的突出了第三战区八个师重兵的合围和清剿,按照预定计划抵达苏北,虽然抵达苏北的时间比预定的时间整整拖延了大半个月,但不管怎么说,皖南部队主力和精华算是突出來了,

        在军部与皖南部队主力抵达盐城的当天,为了与重庆宣布新四军为叛军的舆论相对抗,在皖南部队全部抵达盐城后,由原中原局与东南局组成的新的华东局,宣布重新调整新四军的编制,

        新四军原有的支队编制撤销,各支队与南下的十八集团军部队几个纵队统一改编为六个师、一个**旅,并按照各个师的活动区域,组建了一批二级军区,原淮南军区部队整编为二师兼淮南军区,

        原本中央准备将皖江军分区单独划出來,组建皖江军区兼新四军第七师,但在杨震的建议之下,皖江军分区还是放在了淮南军区的建制之内,不过在兵力上得到了加强,由原老三团改编的淮南军区**团,南下与无为游击纵队、三支队挺进团汇合,

        而留在皖南坚持游击的部队,则改编为军分区皖南**团,在建制上划归皖江军分区指挥,三支队挺进团也做好了准备,随时在必要的时候,渡江南下与**一团汇合,至于皖南冲出來的老三团,则因为损失过大,暂时留在皖江地区休整、补充,

        至于活动在苏中的一师,以及留在苏南坚持的第六师,相隔只不过一条长江的这两个师,杨震建议虽然对外编成两个师,但对内最好还是实行一元化指挥,以便苏中、苏南部队,在作战的时候可以相互的策应,

        除了部队变化相当的大之外,整个新四军的统帅机关也做了一定的改变,军长与苏北总指挥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原中原局第一书记则担任新四军政委,政治部主任、参谋长不变还是由原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担任,

        而原本准备随杨震调往东北任东北军区参谋长的原副参谋长,经过慎重的考虑,杨震还是建议在新四军高级指挥人员并不充裕的情况之下,在与新的正副总指挥研究后,上报中央并经过中央的批准,还是继续留在新四军工作,

        改编命令的下达,新的政委到任,也就意味着杨震这个临时的政委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在新的整编命令下达的当天下午,在盐城临时机场上,杨震悄无声息的乘坐两架由延安飞抵盐城,为新四军补充药品、弹药以及装备的抗联运输机离开了苏北,

        除了叶超与李慧兰,还有从新四军调回延安十余名新四军回学习的干部,以及自己來的时候带的贴身警卫班之外,杨震走的时候,什么都沒有带走,他走的是如此的悄无声息,沒有与任何人告别,甚至连庆功兼整编大会都沒有参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